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姓高的名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姓高的名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有哪些道德高尚的人?
周总理就是历史上少有的道德高尚的人,是一个连他的对手都非常佩服的人,国人推崇的道德标准在周总理身上有着完美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周总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声望。
周总理的性格品质与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因受传统习俗影响,周总理自幼就过继给膝下无子女的小叔父家,他的养母陈氏受过良好的教育,性格温和,待人诚恳,仁慈礼让,公正无私,周总理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继承了养母的优秀品质,他道德高尚的人格是从小就养成的。
周总理的道德高尚表现的诸多方面,特别是公正无私的人格魅力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战争的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没有争过自己的利益,而是兢兢业业、全力以赴的辅佐主席主持大局,从战争指挥到外事处理再到后方稳定,里里外外无所不能,展现了他全能的过人才干,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蒋校长夫人曾经对蒋校长抱怨:‘为什么我们没有周那样的人才?’
建国后,周总理成为全国最忙碌的人,他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以致身心俱疲,积劳成疾,逝世后把自己的骨灰撒入祖国大地,不给后人留下一丝痕迹,纵然如此,周总理却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在风浪袭来之时,周总理义无反顾地苦撑危局,殚精竭虑稳定形势,全力维护国家的发展,在自身受到冲击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保护着自己的战友、同事、部下,为百姓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尽其所能,处处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也许将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
周总理忠贞的爱情也让人们交口称赞,他的婚姻是举世公认的楷模典范,恩爱相知,相濡以沫,不离不弃,陪伴一生,直至化蝶相随,周总理的品德高尚处处有着闪光的体现。
周总理道德高尚还体现在许多方面,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在周总理身上却很难找出不足之处,古往今来,人们敬仰的道德高尚的英杰大有人在,但如同周总理这样受到所有人推崇、举世公认的德高望重的人却寥若星辰!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道德高尚的人真是数不胜数,面面俱到也不可能,我这里只举些许例子:
埋头苦干者:古代黄道婆,现当代的钱学森,王进喜,袁隆平,屠呦呦,没有名利,只有苦干。贡献全中国甚至全世界,没有成为网红,也没有几十亿身价,他们没有抱怨,也没有逃离。
为民请命者:不惜牺牲自己为民请命的人如宋代名臣范仲淹,多次上书批评宰相而三次被罢官,但他从不害怕而停止,继续为民请命,力主改革。明代名臣海瑞,一生清廉,家徒四壁,四季赤脚,多次上书议论朝政,甚至批评皇上,触怒权贵被贬甚至下狱,但一直正气不改。
为了信仰头断血流的人从容就义者:史可法,文天祥,谭嗣同,现代有恽代英、杨开慧、刘胡兰,威胁利诱全然不怕,我以我血荐轩辕。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大义在我心,生命也可抛。
战场上牺牲自我,顾全大局者:古代有黄忠,当代有黄继光,邱少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诸葛亮忠君重诺,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了实现刘理想,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六出祁山,直至累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者:林则徐、岳飞、邓世昌等,为了国家被贬被杀,宁折不弯。
还有知错能改的汉武帝、廉颇;不耻下问诲人不倦的孔子、朱熹;还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还有自强不息的孙膑、吕不韦、李斯、司马迁;还有让梨者卧冰者等等等等,即使我有百口,口有百舌也说不尽。总之,我国历史上品质优秀者如天上的星星,我只举了最明亮的几颗,与你共享。
唐朝名将高仙芝,是个怎样的人?
唐朝是一个很开放的朝代,所以有很多外国人来到唐朝,朝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高丽等小国家的官员。我们今天要说的高仙芝就是一个高丽人,他的父亲是个将军,所以他也算是将门之后。他在唐朝立了不少功劳,尤其是在维护唐朝西部的安定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安史之乱发生后,他成为了副元帅,并根据战况做出了正确部署,可他所有的努力都没敌过宦官的谗言。
将门之后
高仙芝的父亲叫高舍鸡,他在安西从了军,然后从普通军卒做起,最后成了将军。高仙芝是和父亲一起投军到安西的,因为父亲的缘故,他也被授予了将军一职,那时候的他才二十多岁。虽然他的官职得来和父亲有关,但他本人也是有真本事的。后来节度使夫蒙灵察很欣赏他,并多次给他升职,到了开元末年的时候,高仙芝已经成为了安西副都护。
他第一个比较大的战功是攻伐小勃律,这个小勃律是唐朝在西域的一个属国,它的国王投入了吐蕃的阵营,经常阻挡驿路。在夫蒙灵察等人征讨失败后,唐玄宗让高仙芝带兵征讨。高仙芝先是带兵攻下了驻有吐蕃精兵的连云堡,缴获了不少东西,然后又跋涉冰川巨谷,直接攻打了小勃律都城。高仙芝来的太突然了,然后那里的国王等人都成了俘虏。
善于治军的高仙芝
高仙芝为了让皇帝早点得到捷报,就马上派人把这个消息传递了出去。但当他见到夫蒙灵察时,却被斥责为不念恩情,原因是他没能从这场胜利中分一杯羹。好在当时大太监边令诚也在现场,因为他一直受高仙芝照顾,所以就把实情夸大了一下,秘密报给了皇帝。唐玄宗看过之后非常生气,随即就把夫蒙灵察调回了京城,让高仙芝代他成为了新四镇节度使。
这位原节度使很怕高仙芝报复他,但高仙芝并不是那种心胸狭小之人。在夫蒙灵察走后,其他将领也担心起来,因为他们以前没少针对高仙芝,不过高仙芝并没有找他们麻烦,而是和他们把所有事情都说开了。他的这种做法既稳定了军心,又显示了他的大度,还让他树立了新节度使的威仪。高仙芝后来又征讨了石国并大获全胜,使得唐朝和高仙芝本人的威望大增。
枉死屠刀下
安禄山叛乱开始后,高仙芝也被皇帝派上了战场,他是在长安出发的,唐玄宗为了提升士气,还亲自去为他和其他将领送行。在高仙芝之前去的是封常清,他原本很有信心,但因为中原已经很久没有战事了,所以唐军节节败退。在遇到高仙芝之后,封常清建议退守到潼关,高仙芝同意了他的建议。等到退守之后,高仙芝立刻整顿队伍,士气因此慢慢高涨起来。
其实高仙芝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叛军对此也很无奈,但唐军的内部却出现了问题。这次的监军宦官边令诚和高仙芝早就相识,他在打仗之余向高仙芝要了几次钱财,其实就是明目张胆的索贿,但高仙芝没答应,然后边令诚就起了坏心。他向唐玄宗奏报时,夸大了高仙芝等人的战败责任,还说高仙芝盗减军士粮赐。唐玄宗没经调查,直接就判了高仙芝和封常清死罪。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让人气愤又无力,一个一心为大唐的将领,就这样死在了宦官的手上。从军事角度来讲,退守潼关是当时最好的决定,但那些宦官却只想到自己,而皇帝又是个极其信任宦官的。不过他们也没落得什么好,这个错误决定使得大唐少了两位名将,也动摇了当地的军心,使得形式更加不利于大唐。最后唐玄宗失了长安,也失了皇位。
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认为高仙芝的功绩“可与欧洲史上翻越阿尔卑斯山之著名军事将领相提并论”,当时以“中国山岭之主”(Sahib jibal al-sin)闻名。至于怛逻斯之役的失败主要是因为长途行军,人困马乏,加之兵力本来就处于劣势的缘故。
他知人善任,天宝七年出征小勃律时任用了李嗣业与田珍为左右陌刀将。面对难以攻破的婆勒城,高仙芝命李嗣业“不午时须破此贼”,而李则率领步军从一绝险处登上山顶,向吐蕃军抛石,从而击溃了对方。封常青也是远征小勃律时由高仙芝提拔为节度判官的。
高仙芝亦有贪利之举,由此引发昭武九姓不满,是唐军败于大食的原因之一。《旧唐书》评价他即“仙芝性贪”。
故意灭亡石国,恶意利用职权伤害大唐的国威,如果不是太监及时杀他造反都有可能,继任者不给力和太监无关,越南和日本恶意盗用美国日本职务便利杀伤平民,伤害宗主国威信为自己牟利
第一个想说的就是高仙芝的祖籍是高句丽,也就是现在的韩国,他是个外国人。
那为什么成了大唐的名将呢?他少年的时候是跟着父亲高舍鸡在安西都护府,也就是西域长大的,有些人的成功似乎就是天注定的。
高仙芝在20岁的时候就被授予将军,和父亲在官职上已经是平起平坐了,可谓是少年功成名就呀!他的老领导先后有田仁琬、盖嘉运,但是这两人似乎不会识人,高仙芝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心里也是挺郁闷的,可能是老父亲开导他说:“知足吧,小子,你现在官都跟我一样大了,你看你才多大呀!以后机会多的是。”
知道后来安西四镇节度使换成了夫蒙灵察,高仙芝的才干才被发现,到后来一直做到了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已经是在西域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一个将领的成功不仅仅是自己的官阶有多高、功绩有多大,而是自己独有的人格魅力。
也是因为高仙芝的优秀才干和独特魅力,他的身边才汇集了一些人才。其中就有大唐另一位名叫跛脚的封常青,还有以后的陌刀将李嗣业。
若论功绩,高仙芝为大唐也算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西域的时候战功卓著,远征小勃律、威震西域,虽然之后与大食帝国的怛罗斯之战算是他的一次滑铁卢,但是这个战争并不影响东西方的政治歌格局,再说在纳闷艰苦的环境之下,长途奔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盟友的无耻背叛,能够活着回来算是福大命大了。
后来是安史之乱,高仙芝回到内地带兵勤王,可就是这么一位英雄却抵挡不住小人的谗言和君王的猜忌,最后死在了两军阵前的自己人手下,可谓是悲哉叹哉。
要说高仙芝最令人称道的地方还是他的长途奔袭、分进合击、山地行军、夺取战略要地等方面的军事才能和思想。尤其是他的山地行军艺术可以媲美西方的名将汉尼拔、拿破仑、苏沃洛夫等,但纵观中外名将,能够在帕米尔高原那种极为恶劣的环境下,统率大军两次完美地完成行军任务的,只有高仙芝一人。
最后,这位大唐名将的陨落,真的让人痛心,要不是他就那样死去,可能都没有郭子仪发挥的机会。将才的死,是军中的悲哀,是百姓的悲哀,是朝代的悲哀。很明显,唐玄宗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高仙芝,本是高丽人。其父叫高舍鸡,起初是河西军的将军,后来当了安西四军的将军。高仙芝年少时便跟随父亲来到安西都护府,二十多岁时便当了将军,效力于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麾下。
怛罗斯之战,高仙芝的西域精锐虽败,但也让阿拉伯帝国领教了大唐帝国的厉害。其后,阿拉伯伊斯兰势力也终止了继续往东发展的势头。所以,如今伊斯兰教势力范围,也仅仅局限于中亚以及新疆地区。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仙芝一开场就被冤杀。。过早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对大唐来说,是又一大昏招、败笔!有他在,绝对能更快更好的止住血,平定叛乱,稳定住局势。大唐的伤,也不会越来越重……
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吧~注定了大唐有此“安史之乱”大劫。。
假如没有与阿拉伯帝国的怛罗斯之战,高仙芝大唐西域精锐就不会损失。即便是安禄山史思明控制了大唐最精锐的东北边防军,那“安史之乱”也会演变成大唐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势均力敌的较量!高仙芝军如再加上大唐朔方军、安西军以及回纥雇佣军,就绝不会因为实力不够而放弃大片土地退守潼关,进而被宦官谗言非议。
高仙芝作为名将,深知凭自己目前的实力,并不足以与安禄山精锐对抗,采用封常清提议,避其锋芒退守潼关保京城长安,实乃上策!至于沿途将各府库钱财分于诸将士,并烧光仓库。这也很好理解,不留给叛军啊~但这一切在唐玄宗眼中确实太可疑[允悲]我送你出征平叛送了半天,结果你一路抢烧府库就算了,一仗没打你居然还把军队带回来并放在长安城外!你到底想干嘛?![怒]我如果是皇帝,估计也会杀掉高仙芝。毕竟安禄山这个胡人刚反了,高仙芝又是高丽人(东胡)。
但从高仙芝被宦官一百刀斧手轻易解决掉来看,可以从侧面说明他确实心里没有鬼,一路抢烧是因为他的军队在西域都是这种风格的[偷笑]我相信他是忠于大唐的!退守潼关实乃军事策略。要不然他作为名将,不会这么没有防备。。
张议潮是谁?对我国有什么贡献?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来作答。
张议潮——为国收复河山四千里。
一、赫赫家世。
公799年,张议潮生于河西丧后之沙州(注:即今敦煌)。张氏世为沙州豪富,盖土实使豪强。而赫赫之家则并无为张氏为安。吐蕃国本无虑过为守御要去连、縻土汉豪右,更不欲使预政。
张议潮少于吐蕃之虐所习,谓唐国爰,志欲逐者,复归故国。为志,少而学兵法、武。以家财为资,密募练兵、,并不纳抗吐蕃义被镇压后之流亡者。蓄力,伺隙而动。其间遂至矣。
二、伺机而动。
公848年。吐蕃饥,内争不,而当时唐会昌中兴方,国力日复,亦复数是陷之郡。
张义潮发觉时至,乃率募义军首先发难,向城内之吐蕃举矣击,张义潮率义军数败,屡经战,遂击破吐蕃军,制之沙州此地。
三、收复河山。
史书记载,唐军“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张议潮造了无前后无来者“败吐蕃,河西、陇右之地尽归唐”之不世功。
金陵少年叹曰:苍山巍巍,大漠茫茫,华夏复兴,司徒致阙。虽汉之武,不承其功;明之吴云,不享其名。张议潮以炳万世之壮,为华夷三千年史长河涌出之数种英雄中极为耀之一。
张议潮是我国历史上真正民族英雄,他本该与卫青、霍去病,岳飞这样的人物齐名,只不过由于某种原因现在弄得是鲜为人知。
张议潮是9世纪的晚唐时期的人物,此时的唐朝早已不复当年的盛唐景象,国内地方上藩镇割据,中央政府宦官、权臣政权不断,国内政治形势一片混乱。
安史之乱前的唐王朝版图
而对外方面唐朝的版图已经极度萎缩,本来在唐玄宗时期唐朝西域之地已经巩固了安西和北庭都护府,虽然受到阿拉伯人、吐蕃人和回纥人的压力,但是当时唐朝在西域之地还是占据主动,虽然怛罗斯一战唐军失利,但此后阿拉伯人也不敢东进,西域之地还掌握唐朝手中。
不过“安史之乱”后形势发生彻底改变,为了平定叛乱,在安西的高仙芝、封常清率领精锐的安西边军回到中原平叛,结果高仙芝、封常清都被杀,而安西边军也逐渐消磨在安史之乱这场巨大唐朝内耗之中。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唐朝在安西和北庭的实力减弱,而回纥人和吐蕃人则趁机开始不仅入侵安西和北庭,最终安西大部被吐蕃人占领,而回纥人则占领的北庭,而吐蕃人并不满足仍然从高原以下向唐朝河西、陇右四川之地进犯,甚至几度攻陷的唐朝的都城长安,作为唐朝中后期最大的敌人,吐蕃给唐朝造成了巨大伤害,乃至于最后河西走廊和陇右全部被吐蕃侵占,而这一侵占就是上百年。
而吐蕃人对于河西、陇右占领之后,实行野蛮的统治,当地的汉人水深火热,到了9世纪,吐蕃人的政权也开始分崩离析,日渐衰弱,于是当地汉人大族张议潮挺身而出,组织河西之地的汉人组成归义军,发动了反对吐蕃人的起义,而后张议潮没有得到唐王朝一兵一卒的支援,完全凭借着一己之力,将吐蕃人完全驱赶出河西和陇右,为唐王朝重新恢复河西走廊这样的战略要地。
张议潮凭借一己之力收复河西陇右之地
张议潮的功绩足以彪炳千古。但是因为张议潮的对手主要是吐蕃人,而吐蕃人的后代则是藏族人,可能是出于民族团结的考虑,张议潮的事迹后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这样的情况类似于后来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被“专家”们活生生的搞成“抗金名将”的情况相同。
张议潮,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沙州敦煌(今甘肃敦煌)人,是唐朝著名将领和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一、盛唐气象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巅峰,从唐太宗李世民至唐高宗三代人的努力,唐朝的疆域达到最顶峰。北边最远越过贝加尔湖,南边则囊括了越南,东边到达朝鲜半岛,直临日本海,西边西北更是到达咸海(存疑),甚至西南再往南几百公里就能到达印度洋!根据保守估计,盛唐的实际控制疆域应该是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
二、衰落的巨唐
随着突厥的复国,国内叛乱的相继爆发,尤其是安史之乱造成的巨大冲击,紧跟着就是节度使横行,藩镇林立,唐朝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的疆域也是日益促狭!到了中晚唐时期,唐朝所能控制的疆域越来越小,西域广大地区以及北方广大领土都逐渐丧失控制权。
吐蕃奴隶主便乘着唐政权征调西北边境上的军队去平安史之乱的时机, 发动掠夺战争, 占领了整个河西、 陇右地区。唐代的所谓河西、 陇右指的是今甘肃陇山以西一直到新疆乌鲁木齐以东 的地区。这一地区的人民从此就遭到了吐蕃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掠夺, 大批汉族人民遭到了屠 杀 , 而更多的汉族人民被迫成了吐蕃奴隶主统治之下的奴隶 。
三、天降猛人张议潮
张义潮出生时,河西和陇右地区已经沦陷于吐蕃几十年,但这里的百姓都对唐朝有着很深的感情,希望可以有一天能回到唐朝。张义潮也是如此,他非常反感吐蕃的统治。为了驱逐吐蕃,张义潮暗中结交豪杰、训练队伍,想要把吐蕃彻底驱逐。不久之后,吐蕃军队的将军为争夺权力引发内乱,张义潮的机会来了。张义潮借吐蕃内乱,集结河西地区反抗吐蕃的豪杰和百姓,打出反抗吐蕃的旗帜。积蓄已久的反抗情绪瞬间爆发,河西百姓积极参战,在张义潮的带领下,吐蕃军队被赶出了河西。
泉州自古至今有多少大人物?都有哪些?
泉州是著名的侨乡,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名人众多,分布在国内外,这里介绍几位自古至今的泉州名人。
1、俞大猷民族英雄
俞大猷,晋江(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
一生与倭寇作战,历经浙东战役、浙西战役、伪倭战役、潮州战役等,率“俞家军”与倭寇作战,与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扫平伪倭寇。创立兵车营,官授平蛮将军。
李贽,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泰州学派宗师。曾任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等职。后弃官在麻城讲学,从者数千人。著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要》等。
2、郑成功民族英雄
郑成功,福建南安(今泉州南安)人。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名将。1646年,起兵抗清,在粤、江、浙等地抗击清军。1660年在福建海门港歼灭清水师四万余人。1661年,攻克荷兰殖民者的老巢赤嵌城(今安平)。1662年,收复了台湾。
3、李光地清朝大臣
李光地,清福建安溪(今泉州)人,曾协助平定三藩之乱。1681年七月,上奏收取台湾,建议任用施琅领兵攻打,最后收复台湾。
4、叶飞开国上将
叶飞,祖籍福建省南安市,生于菲律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与创建闽东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领导军民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在闽东恢复和重建多块游击区,取得沙埕、桃杭等战斗的胜利,多次挫败敌军“清剿”。
抗战时期,曾任江南义勇军副指挥,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团长,新四军第1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等职。
曾突袭上海虹桥机场,烧毁敌机4架;在黄桥战役中,全歼顽军韩德勤部独立第6旅,协同歼灭韩部第89军;参与指挥苏中反“扫荡”、反“清剿”和反“清乡”作战;指挥车桥战役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司令员等职。
参与过宿北、鲁南、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率部解放丹阳、常州、无锡和苏州。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福州军区司令员,海军第一政委,海军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国惟一具有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
图:叶飞开国上将
5、陈青山开国少将
陈青山,福建省惠安县人。1941年参加海南岛琼崖民众自卫团独立总队。
抗战时期,任琼崖民众自卫团独立第一总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四支队政委,琼崖游击独立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参与琼崖地区的反“蚕食”、反“扫荡”斗争。巩固和扩大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琼解放军琼崖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等职,坚持敌后游击战争,配合主力部队解放海南岛。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东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海南军区副政委,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1964年晋升少将。
6、蔡英挺上将
蔡英挺,福建晋江人,曾任南京军区参谋长,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院长等职,2013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图:蔡英挺上将
7、林炳尧中将
林炳尧,福建晋江人,曾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2002年晋升中将军衔。
8、陈火旺少将
陈火旺,福建安溪人,曾任国防科技大学系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等职,1990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中国第一台亿次银河巨型计算机的主要设计者和领导者之一。
9、吴青田少将
吴青田,福建南安人,曾任福建省军区政委等职,1996年晋升为少将。
你知道的泉州名人还有哪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姓高的名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姓高的名人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